(原标题:“天气”投资的逻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拉尼娜天气炒作成为农产品中豆类品种牛市发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极端天气常常为农产品带来引发大行情的契机,其中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为代表,令特定农产品行情波动反复上演,其背后规律值得一探。
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个被称为“小男孩”,一个被称为“小女孩”,特指赤道太平洋一些区域的海水异常变暖和变冷的现象。
根据科学家定义,如果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值”(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持续3个月在0.5℃以上,表明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高于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地,若该区域温度较常年偏低0.5℃(即进入拉尼娜状态)、且持续5个月,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形成。
农产品看供给,工业品看需求。天气作为影响供应的主要因素,历来是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一大参照指标。
对农产品市场来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两个气象状况的强度和持续周期,同时结合具体地区土壤的墒情,是判断行情会否启动以及级别大小的重要依据。
从历史上“厄尔尼诺”事件来看,根据专家介绍,南美如秘鲁、智利、阿根廷可能受到暴雨洪涝的袭击,而东南亚包括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将遭遇干旱,北美和中国可能遭遇大雨、汛期提前的影响,因此农产品方面印度白糖可能会出现较大减产。而南美大豆、北美玉米因播种和生长期在一季度至二季度,因此可能受到降雨过多的影响而减产,而印度和澳大利亚棉花可能会受到干旱影响。
历史上,1997-1998年厄尔尼诺期间,咖啡涨幅超过200%,马来西亚棕榈油价格上涨了130%。此外,2009-2010年,由于厄尔尼诺天气炒作,咖啡价格上涨了一倍,印尼天然橡胶上涨了158%,马来和大商所棕榈油价格上涨均超过30%。
而在拉尼娜天气发生期间,北半球冬天常常较普通年份偏冷,从而引发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能源需求的增长,此外该气象条件对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白糖和棕榈油等生长也产生影响,对同时橡胶也有影响,原因在于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则是异常的潮湿天气。整体上,拉尼娜现象大概率会导致大豆、玉米、小麦和印度棉花减产,棕榈油和巴西白糖增产。
从国内商品行情波动来看,2008年春节前夕,国内动力煤、铝、白糖价格均大幅上涨;此外,大白菜、青菜、萝卜、茄子、黄瓜等主要蔬菜价格涨幅达50%以上,部分地区个别品种的价格甚至成倍上涨。2011年1月,国际煤炭、铁矿石、焦炭价格也在拉尼娜天气威胁下飙升。
“看天吃饭”投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恶劣天气发生后,为何对应的投资品种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追捧?
其主要通过对产品供需格局的改变而影响价格波动,从而带来投资机会。例如,不同的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相关产业链的供需、依靠水电等行业的工业设施和原材料等都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球大宗农产品价格和部分工业品价格。例如玉米、豆类油脂、橡胶、白糖、咖啡、棕榈油以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等品种,以及橡胶、基本金属等工业用品所对应的期货和股票的投资价值在此期间将凸显投资价值,从而引发投资者的关注和博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