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息周期是否来了 地产要遭殃?大宗商品后市研判分歧加剧)
央视:
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这次上调的是央行给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收取的利率,并没有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所以这次上调不等于加息。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节后上班第一天央行就变相加息,无非想给市场传递货币政策从“偏宽松”回归中性的明确信号。同时,趁着特朗普还没有来得及向中国摊牌,先表明中国控制货币超发、稳定汇率的态度。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
2016年经济增长稳定的代价是房价大涨、杠杆骤升、汇率承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抑制地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和推进改革将是2017年首要目标。本次利率上调是短期经济稳定、通胀回升背景下,央行对于金融同业大幅扩张和天量信贷做出的去杠杆举措,与2013年监管非标扩张类似,也确认货币政策已中性转紧。
回购利率的上调其实也代表央行正式变相加息。其与存贷款利率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影响货币和债券市场,而后者主要影响贷款市场。同时,由于利率也相当于是货币的内在价值,因而国内利率的上升提升了人民币的内在价值,与此相应也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稳定。而从特朗普上台以后的表态来看,其并不希望美元走强,因而美元走弱加之国内利率上升,均意味着2017年上半年的人民币有望阶段性企稳。
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策略总监徐小庆:
银行间回购利率中枢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就已经逐步回升,所以货币政策其实在那时就已经转向了,标志是央行重启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央行在春节前后调高公开市场各工具的操作利率,都是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中性趋紧的延续,是对前期流动性收紧的进一步确认。但是提高公开市场各工具的招标利率,并不意味着流动性收紧的程度在加剧,而是市场利率上升后持续高于政策操作利率的顺势而为,回购利率中枢未必会进一步提高。如2013年5-6月爆发钱荒后回购利率中枢大幅提高,央行在下半年也相应提高了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但回购利率中枢并没有因此而进一步上升。
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整应理解为是对过去经济下滑时期非常规宽松的退出,随着GDP名义增速的回升,利率水平本身也需要适当引导上行,以避免实际利率过低带来的通胀预期上升以及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带来的风险。即使在近期利率回升后,实际利率依然处于多年来的历史低位,所以当前的流动性变化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紧缩,这与2010-2011年以及2013年防止经济过热的紧缩是不同的。当前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的主要目标是防风险和去杠杆,引导资金脱实向虚,而不是抑制实体经济的需求。
经济学家陈世渊:
央行MLF加息,态度很清晰,货币政策不会进一步宽松。之后央行也全面调高了各种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利率,这标志着货币政策已经从2014年开启的降息周期重新进入中性偏紧的状态。
从2016年3月降准之后,央行没有再使用传统的降息和降准等工具。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经济企稳,通胀上升,减少了宽松的需要;第二,央行不希望造成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第三,央行不希望刺激房地产泡沫;第四,央行希望调高利率帮助去杠杆。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通过各种短期流动性工具不断往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弥补资本外流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同时帮助经济增长。春节期间天量流动性注入,给市场感觉央行在实质性宽松,有违其货币政策中性的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提高市场利率,就凸显其保持货币政策的意图,打消市场对进一步宽松的预期。
但是需要注意到央行是在持续注入流动性,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利率依然比市场利率低。所以加息对市场实质性影响基本没有。目前预期央行进入紧缩周期,依然为期过早,特别是考虑到经济仍存在巨大下行风险。
这些下行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房地产。防止出现房地产泡沫是限制货币政策宽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次政策工具利率调高,也重申了这一点。地产政策再在去年底各地退出更多限购令,且高层已经表态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就已经表明政策转向了。未来房地产政策会区别对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总体过剩和一线价格太高,会推动房地产走向下行轨道,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以及限制货币政策紧缩的重要因素。
华泰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沈娟:
近期MLF、SLF和逆回购的利率提升,反映出央行维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决心。其实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奠定了“处置风险、防控泡沫”的基调,因此12月以来央行多次运用货币工具收紧流动性,提高资金成本。这将继续加码金融去杠杆的力度,打击影子银行的资金链和房地产市场的炒作风潮。因为银行资产端的利率敏感性大于负债端,利率上行将形成对净息差的支撑,缓解原来在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荒”压力。
广发证券宏观首席郭磊:
第一,为什么这次会加息:政策视角下的直接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目的:
(1)警示。1月贷款太高了,央行必须做出警告姿态。
(2)缓解。引导中美利差回升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
(3)引导。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央行希望引导市场重新认识资金成本,引导主动去杠杆。
第二,为什么这次会加息:基本面视角下的根本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基本面:
(1)经济名义增速回升带来内生利率抬升。无论是股市关心的企业盈利还是债市关心的利率,本质上是经济名义增速决定。利率是经济名义回报的映射。GDP实际增速一直是6.7-6.8,但名义增速在剧烈变化。二季度还是7.2,三季度已经到了7.8,四季度到了9.9。名义增速回升的背后是库存周期上升、朱格拉周期抬头。
(2)美债收益率回升,中美利差形成硬约束。在人民币贬值时代,购买力平价是负贡献,利率平价必须成立。人民币贬值周期中,中美利差的下限是0.5,而且,经验上来看,0.5并非是利差的一个均衡态,利差两次下触0.5均引发汇率的急剧调整。差不多要0.7-0.8才能大致稳定。这样,美债如果是2.5,我们的下限就是3.0,均衡态可能差不多在3.3左右。作为全球无风险收益率的锚,美债基本上约束了我们利率的大致区间。
第三,目前利率依然看不到顶。
(1)经济名义增速目前仍在高位。粗略判断,一季度大概率比去年四季度高,二季度不知道,但未必会比去年四季度低多少。
(2)全年的货币政策执行大概率中性略偏紧。大家注意,这次逆回购利率上行同时,在量上也净回笼了。二月开始估计信贷也不会像1月那么宽。
(3)美债收益率目前还确认不了顶部。美债收益率能升到多少?耶伦说美联储加息会一直加到2019年。美债2.5未必能打住,如果美债到2.7以上,我们还是要再加上0.7-0.8个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
央行上调利率的四大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复苏迎暖春,为政策利率上调提供条件;全球制造业持续复苏,通胀预期仍存,就业市场保持强劲,为全球货币政策转向提供了支持,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全面加息的基本面背景。二是,短期利率保持高位,政策利率顺势上行;三是,去杠杆和控制地产泡沫有必要引导利率适当上行;四是美联储鹰派依旧,中美利差面临挑战。
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徐寒飞:
本次上调MLF利率,则可能与1月份商业银行信贷放出现历史天量有关,春节效应、“早投放早收益”和去年四季度的信贷投放惯性,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在年初信贷投放“高烧不退”,央行释放出利率上调的信号,是为了引导商业银行预期,以警告商业银行如果不平稳投放信贷或者控制信贷规模,很可能将面临更为剧烈的调控。
中金固收分析师陈健恒:
在央行上调MLF利率之前,整体货币利率曲线已经十分陡峭。因此,央行MLF利率上调10bp本身更多是一个信号指示意义,而不一定会导致目前货币市场曲线更为陡峭,毕竟“临时流动性便利”不需要抵押券本身就是在缓解流动性结构性问题的。上调MLF利率和“临时流动性便利”实际上体现了货币当局在调控思路上更为精准且明确。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
迟来的货币市场加息,货币政策拐点明确,新一轮债熊开启。
国信固收团队: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的MLF利率上调,终结了长达三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取向宽松状态,转移到了“紧货币(目标)”状态。
光大证券固收团队:
此次MLF上调主要是随行就市,因为1Y股份制CD发行利率长期与MLF持平,但12月以来CD利率显著上升。1月22日已上升至4.00%,因此央行小幅提高MLF利率以避免商业银行过度套利。此外,小幅提高MLF利率也有助于缓解28DTLF使市场产生的宽松预期。
高华证券公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玉:
中国应该收紧货币政策,因为在加速通货膨胀过程中出现过热的迹象。随着政策制定者在价格上涨和稳定增长之间的撕裂,企业贷款变得太便宜。公司的实际利率(贷款利率减去生产价格上涨)已经是6年来首次转为负数。
上善若水基金投资总监侯安扬:
MLF利率上调,这是几年降息周期里面都没有过的,让国债期货大跌。换成央行的视角,当前内忧外患,首要保证外汇储备不出事,很难再顾及到国内流动性宽裕,这和抑制资本外逃、抑制资产泡沫目标相抵触。利率上调,让过去几年受益于流动性宽裕的资产价格承压,这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系好安全带。
观点一:目前市场尚未进入加息周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上调政策利率的影响并不及传统的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影响那样大,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加息。未来货币政策仍会很谨慎,很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不会贸然采取过大举动。在中国货币政策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进行预调微调的同时,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正在成形。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是否步入加息周期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经济增速处在上行还是下行阶段。当前经济增速显然还是处在下行阶段,否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没有必要提稳增长的底线思维了,且去年末各大商业性研究机构普遍预期今年经济增速还会下行,故连续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这次央行上调逆回购利率和SLF的利率,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加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上调央行回购利率,其意图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去杠杆,这也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逻辑,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上调存贷款利率,则对实体经济会雪上加霜,这是中央不希望看到的。当然,资本市场利率的上行早晚会影响到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只是目前的同步性较差。
因此,上调逆回购利率,不表明央行也会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的政策核心要点是守住两条底线,一是稳增长,二是防风险,连续加息会导致资产泡沫的破灭,从而触发系统性风险,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只是提“去杠杆”没有提“去泡沫”。
因为存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重目标,故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并不大。如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能够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6-7%,而不是去年的6.5-7%,则M2增速目标可相应地降至11%,但即便为11%的增速,去杠杆的效果还是有限,如去年M2增速为11.3%,但企业、居民和政府的杠杆率水平都继续上升。
总体看,货币政策只是从偏宽松调整至中性,在外汇管制加强的情况下,汇率不会成为货币紧缩的理由,所以,确实没有必要将央行此举解读为货币紧缩政策的开端。不过,对资本市场而言,由于去杠杆将贯穿今年的始终,故很难有趋势性上行的机会,但存在结构性或跌出来的机会。与过去两年前松后紧的政策特点相比,今年很可能是前紧后松,前紧的原因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特朗普的新政,后松则可能来自触碰底线后的反弹,毕竟还有举世瞩目的十九大值得期盼。
广发证券策略首席陈杰:
在没有明显经济过热的环境下,很难促发真正的“加息周期”,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导向应该是从“稳健偏宽松”回归“稳健中性”。
2000年以来,国内共经历了两轮加息周期,分别是2004-07年以及2010-11年。而这两次加息周期对应的宏观环境都是“过热”的组合——工业增加值增速往往在10%以上,而CPI往往在3%以上。但是反观当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水平还是通胀水平都还远未及“过热”水平,因此很难推断接下来会进入连续加息的周期。不过另一方面,根据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中国金融》中的表述,过去三年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等多种原因影响,货币政策在实施上是“稳健略偏宽松的”。而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今年的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因此今年必然会有一个从“稳健偏宽松”向“稳健中性”的转变,一旦回归到“中性”之后,应该就很难看到进一步的收紧。
观点二:目前市场正处于加息周期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
我们正处在一轮加息周期之中,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自2016年229降准之后,央行再没有明显的宽松措施,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补充流动性,从宽松转向中性;
半年之后,2016年8月底,重启14天逆回购,随后又重启28天逆回购,加大MLF操作力度,锁短放长,拉长期限,提高资金成本,相当于隐性加息,标志着货币政策从中性转向偏紧;
2017年1月央行正式上调MLF半年和一年期利率,标志着加息从隐性转向显性。
2月3日,央行再次对逆回购和SLF利率上调,标志着短端和长端利率已经全面上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6年8月中旬的2.64%低点上升到目前的3.42%,加息信号进一步明确,至此央行已经事实上加息。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
央行的动作,代表了全面加息的落地。进一步明确了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态度,以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短期杠杆进一步回落。对于今年的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预计今年可能还有1到2次加息(每次10bp)的可能,这要取决于美联储加息的进度和国内去杠杆的情况。
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徐寒飞:
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全面逆转的信号,意味着20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结束了。年前大家只是猜测,央行会不会只调长端利率不调短端,现在看来是长端短端一起调了。
联讯证券分析人士:
“变相加息”是房地产调控和金融去杠杆的需要,未来要继续进行房地产调控,并推动金融去杠杆,货币政策势必要收紧,此次的加息仅仅是货币政策收紧的开始,加息周期序幕拉开。
华创证券屈庆团队:
为了巩固金融去杠杆,加息周期已经在路上。
央行上调利率举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
SLF利率上调意味着利率走廊上限的提高,说明央行对利率走高的容忍度在增加,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相符,体现了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意图,并有近期国内PMI超预期、滞涨、年初信贷超预期、欧美PMI和通胀攀升等因素支撑。预计央行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偏紧,债市仍将调整,股市以涨价和改革的结构性机会为主,房市将持续调整,经济在2-3季度有望二次探底。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
截止2016年9月末,银行住房贷款平均利率为4.52%,银行房贷的平均期限应该在10年以上,当时10年期国开债利率只有3.13%,但是目前10年期国开债利率已经接近4.1%,而国开债是完完全全的政府信用,对银行而言不用占用任何风险资本,但是发放房贷要计提50%的资本占用,而银行是高利润率高杠杆行业,其资本金有限,因而资本占用的成本极高,所以按照目前4.1%的国开债利率,从历史数据比较来看合理的房贷利率应该在5.5%左右,比目前的水平高出100bp。
所以,央行确认货币市场加息的结果,其实意味着房贷利率存在着大幅上调的风险,目前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为4.9%,这意味着按照5.5%的合理水平,所有的折扣房贷将全部绝迹,否则银行不如去买债。
而2016年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繁荣,本来就没有人口结构的支撑,全靠天量的房贷支撑,如果未来房贷利率持续上行,叠加政府对部分一二线城市投机购房限购限贷的铺开,地产销量或将持续下行,而地产市场的严冬或将到来。
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策略总监徐小庆:
房地产周期和利率水平高度相关,当利率进入上行周期时,毫无疑问地产将进入下行周期,过去几个月地产销售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但是对地产销售影响最大的利率有两个,一个是房贷利率,决定了居民购房的融资成本;二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决定了居民购房的机会成本。历史上来看,当着两个利率都大幅上升时,对地产销售的负面冲击最大。目前升幅最大的是债券收益率,但能否传导至房贷利率和理财收益率还需要观察。
央行如果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对房贷利率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而在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仅靠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对房贷利率的推升幅度是有限的。虽然理论上债券收益率上升后银行更愿意增加债券投资,对贷款会相应要求更高的收益率补偿,但考虑到信贷仍是银行的核心业务,贷款利率的升幅会大幅低于债券收益率。如2013年钱荒后,4季度住房贷款利率也仅上升了24bp,远低于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100bp的升幅。09年债券收益率上升过程中,房贷利率的升幅也十分有限,均只有20-30bp,而且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在上升至接近住房贷款利率的水平后(当时最低利差是30bp),并不是房贷利率上升,而是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见顶回落。因此,参照2009年和2013年的情况,目前尽管债券收益率大幅上升,但未必会相应推动房贷利率大幅上升。当前银行房贷加权利率在4.5%左右,未来可能会逐步回升至4.9%附近,即恢复至基准,这样的利率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
理财收益率取决于资产池整体的收益率水平,而不是当期新增投资的受益,由于今年有大量的高收益债券到期,再投资收益仍是下降的,所以理财收益率的上升会滞后于债券收益率,今年大概率仍将维持在低位。总体而言,地产进入下行周期是确定的,但下滑幅度可能并不剧烈。
广发证券地产首席乐家栋:
春节后第一天,央行上调了7天、14天、28天的逆回购利率各10个基点,同时又上调了SLF利率,提升短期利率水平,收紧流动性。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短期影响尚不显著。但
利率水平的持续抬升对于房地产行业在中期的影响将会从两方面体现,其一,抬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影响按揭贷款的发放水平,在基准利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购房贷款折扣水平上升,从而间接提升居民的购房成本,在房价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购房总价;其二,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在目前公司债和再融资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银行开发贷将再次成为房企短期确定性融资的主要渠道,若贷款利率出现提升,则会显著降低房企投资意愿,以保证现金流的安全。尽管2016年地产企业在销售端表现优异,但供给端的资源稀缺性以及投资收益率下降等问题愈发严重,若资金成本再次提升,开发类企业的整体投资收益水平将继续恶化。
长江证券研究所:
2月3日,央行上调逆回购及SLF利率10个BP,我们认为对地产销售和投资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居民购房意愿或受影响进而影响地产销售,由于逆回购利率调升将影响银行资金成本,进而对银行的房贷利率、折扣水平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居民购房意愿;另一方面,房企或受银行端融资成本变化对资金链造成影响,从而改变投资节奏。不过,我们认为本次逆回购利率上调一方面尚难以实质性影响房贷利率,另一方面房企目前资金链尚未看到明显恶化,因此对地产销售端、投资端影响都比较有限,不过需注意利率继续上调对个人房贷利率、房企银行融资造成实质性影响的风险。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
近期国内房地产市场又出现走热迹象,一线城市房价再次出现上涨势头,结合去年12月份信贷数据仍然较多和房地产投资再创新高,货币政策有必要通过适当引导中长期利率上升,抑制房地产泡沫。
经济评论人黄生:
这是历史性时刻,房市大杀器来了。因为无论是逆回购,还是SLF、MLF都是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的利率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的普通货币利率不可能不提高。
评论人齐俊杰:
现在再想去贷款买房,肯定难上加难,一方面限购限贷,另一方面银行也没钱做这么长期的贷款,所以这种加息,变相指引着银行放弃流动性差利润低的贷款,目测过不了多久,银行的房贷优惠会继续上调,甚至不给优惠了。
中国接二连三开始加息,这对中国房地产是巨大的冲击,因为进入加息大通道,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抑制是巨大的,如果说2016年对于房地产是疯狂上涨的一年,也许2017年是开始下沉的一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一些被爆炒的房产,冰山破裂的声音正在传来!
某银行业相关人士:
央行变相“加息”并不是真正的利率上浮,而即便是真的,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房产管控最严厉的政策并非利率上浮,而是对一二线城市的限贷限购以及房贷额度收紧。因为对于炒房人而言,不准备长期持有房产,因此对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刚需人群,则增加了还贷成本,但并不会特别明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首付和贷款额度的管控是最根本的,不会带来房地产的严冬,但确实会抑制房地产泡沫。”
央行上调利率对大宗品市场的影响
经济学家陈世渊:
经济和房地产下行,对大宗商品需求将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性货币政策,较高利率和稳定人民币汇率,也对商品价格有抑制作用。总体看,2017年大宗商品不利因素在加强,而有利因素在减退,难以重复去年牛市,价格水平在下半年有下降回调可能。
中银宏观朱启兵:
面对央行的政策变动,短期内,资金价格的上行将对资产价格形成冲击。但在短期冲击之后,大类资产价格将有所分化,股市和商品则是相对更优的选择。
就商品而言,2017年全球经济复苏好于2016年,给商品提供了需求端的支撑;国内供给侧改革的继续强化则从供给端继续支持商品价格;而在通胀上行的背景下,实物资产更具有相对优势。综合看,商品至少在上半年投资机会依然明显。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
2016年的商品价格上涨,供给收缩只是部分原因,而需求扩张才是主要原因。2016年的几大需求都极其亮眼,包括地产销售增速超过20%,汽车销售增速接近15%,基建投资增速超过15%。
但是2017年如果地产销售负增,汽车增速也掉到0增,那么光靠基建投资能够稳得住庞大的商品需求吗?尤其是在16年底各类工业品产量增速普遍由负转正,产量创出历史新高的背景下?
从钢铁的库存来看,在近期大幅上升,同比增速甚至已经转正,说明供需已经开始发生逆转。
所以,如果利率大幅上升导致房地产步入寒冬,商品市场大概率也会显著降温。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下行风险也会明显增加。预计最快从3月份开始,经济下行的压力就会明显体现,而全年经济增长大概率前高后低,与去年的企稳回升截然相反。
东吴期货研究所所长姜兴春:
央行温和收紧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将是短期的,中期商品仍以补库存为主,不太可能持续下跌。
广发证券有色首席巨国贤:
我们认为现在是有色金属,尤其是工业金属,是一个低迷周期向景气周期转折的转折点,2017年将是行业的初春。
首先,从全球政治周期来看,有色金属行业目前处于初春。
美国情况来看,我们前期撰写过一篇报告,叫《浅论政党轮替与商品周期》,文中梳理了70年代至今美国的政党轮替与全球的商品周期的关系,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即共和党有助于推动一波重资产的景气周期,而民主党有助于推动一波轻资产的景气周期。这种规律无论是里根+老布什的12年执政,还是小布什的8年执政,无论是克林顿时期,还是时期,表现的都非常明显。当然,这些规律背后的原因才是我们研究的关键。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两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导致。比如共和党更强调基础建设、资源等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民主党更强调科技、新的经济模式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我们这篇报告撰写的时间是2016年7月26日,那时候特朗普先生并未提到更多的经济主张。而从目前来看,我们认为他的经济主张、他的内阁成员都体现出了这种特征。比如内阁成员中,有两位来自于油田的企业,有两位来自于航运家族,有两位(含特朗普自己)来自于地产家族,还有来自于对商品市场影响较大的高盛。我们认为这样的内阁团队、这样的政党倾向,有助于推动新的一轮重资产周期。
中国情况来看,目前我们一直在强调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将通过去产能的方式解决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有助于提升制造环节的利润(比如有色金属行业的电解铝)。供给侧改革市场上的报告很多,我就不在这里再次赘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我想煤炭、钢铁可能只是开始,六大也好、八大也好,这些过剩产能必然会面临供给侧改革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冲击下,合法、合规、技术先进的上市公司必将在这次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受益,赚到利润,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针对有色行业来讲,这方面要关注电解铝整个产业的机会。
其次,从行业供需层面,有色金属行业处于初春。
行业供需层面,体现出:弱平衡、低库存、八年投入低增长的特点。很多朋友都会说,现在需求不好啊。可是,从数据跟踪看,需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恢复。而供给方面,在多年金属价格下跌的过程中产能退出明显。从我们草根调研情况来看,行业景气高点时3个月的库存,目前阶段大约半个月左右的库存。考虑到金属价格上涨带来的企业采购意愿的提升,这种提升可能需要接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在大家心目中逐渐形成共识,因此这种补库存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我们认为这将持续接近1年的时间,因此2017年需求会是正常的需求叠加了补库存的需求,因此未来需求不要太过悲观。这种补库存大约多少量呢?我想补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的库存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将提升全球金属需求4-9%,部分品种比2015年全年、全球需求的增长的数据都要大,因此需求的增长是在方方面面、每个应用领域都出现的。铅锌来看,目前精矿还是比较紧张的,我们预计精矿紧张仍将持续,精矿紧张的持续会对价格形成正向的刺激。这方面我们撰写过四份报告,有兴趣的投资者可以查一查。铜方面市场分歧略大,但2000万吨的供需平衡和30万吨左右的波动供给短缺、供给过剩(部分机构分析短缺部分机构分析过剩)比较来看,弱平衡态势非常明显,弱平衡叠加补库存,考虑到过去8年投入的低增长,价格上涨时产能释放有限,有助于价格上涨的维持。
最后,从股票的估值方面,有色金属行业处于初春。
从目前金属价格来看,企业的盈利处于较低位置。核心企业都是15-20倍的PE。价格处于低位、PE处于低位,因此上有色板块值得投资者重点布局,尤其是铝、铅锌、铜、镍等金属品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