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综合资讯 - 正文

商品期货持续火爆 资管机构几家欢喜几家愁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沈宁 2016-11-17 09:02:2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0月以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持续火爆,尽管上周五夜盘出现“双11”闪崩,但市场上的乐观情绪很快得到修复。商品期货市场赚钱效应凸显,让绝大多数期货类资管取得不错收益;但另一方面,连续上涨的商品价格带来通胀预期,债市加速调整,债券交易机构正经历煎熬。

商品市场重新走强

昨日商品期货市场又火了。除了少数黑色系品种跌幅较大外,国内商品总体呈现普涨。截至下午收盘,橡胶、胶版、菜籽期货涨停,共7个品种涨幅超过2%。其中,橡胶期货主力1701合约收报16540元/吨,以5.99%涨幅领涨。

上周五夜盘,商品期货市场呈现剧烈震荡,盘中一度大面积跌停,监管部门调控升级,同时加大对违法交易的查处和风险防范工作。然而仅仅过去两天,市场再度在欢腾声中上涨,堪称“打不死的小强”。

不过,也有一些品种表现相对弱势,热卷、铝、螺纹钢、铁矿石跌幅超过3%。有业内人士称,由于前期连续过快上涨,监管部门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警示,因此一些客户选择获利离场。

海通期货研究所所长高上认为,大宗商品自去年11月底形成的牛市行情,恰遇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美联储加息利空出尽点燃了行情;地利是指市场经过5年下跌,多数期货价格触及商品成本;人和是指国内超发货币遭遇“资产荒”,使期货成为新的风口。再加上国内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助推商品期货进入牛市。

他还表示,此轮商品期货行情分为资金推动、基本面与资金面推动,以及基本面推动三阶段,“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的调整阶段,2017年商品期货市场将迎来第三阶段行情。”

期货类资管大发展

商品期货市场的火热带动了相关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其中以期货公司资管和使用管理期货策略(CTA)的私募基金发展势头最猛。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48.92万亿元,其中,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2679亿元。对比去年同期的819亿元,今年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规模增长2.27倍。

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家期货公司资管部门处了解到,今年国内期货资管业绩整体表现不错,6月以后的商品大涨让不少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CTA私募基金同样受益于商品大涨的赚钱效应。据格上理财统计,10月管理期货基金平均收益4.89%,在所有策略中排名第一。今年以来,排名前两位的基金今年以来收益均在115%以上,其中,上海鸿凯投资的常然鸿凯1号当月上涨近40%。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鸿凯1号在10月前持仓偏稳健,10月市场趋势确定后立即加仓入场,抓住了商品期货上涨机会。

债券交易机构承压

对于大宗商品期货的上涨,投资债券的资管机构显然高兴不起来。10月以后,债券和商品告别同步涨跌的“诡异”模式,回归负相关,商品大涨带来的通胀预期对债市构成压力。

“公司的债券交易员最近已经专门腾出一个电脑屏幕来关注大宗商品了,两者的负相关效应越来越明显。对于大宗商品未来的走势,我们非常关注。”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债券价格下跌在利率债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受国内资金面持续偏紧等影响,国债昨日继续大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直逼3.0;国债期货也全面下跌,10年期国债期货TF1703日内跌幅0.17%。数据显示,国内资金面仍然偏紧,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全线上涨,其中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涨近9个基点,为本月以来的盘中新高。

购债资管机构——尤其是银行,通常持有债券周期较长,且以买入持有为主,在债市连续调整中,难免承受损失。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为26.28万亿元,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0.42%。

有券商债券交易员表示,因为对近期利率债较为悲观,公司已经主动降低持有头寸并增加了对冲工具的使用。“债券下跌有多方面原因,近期全球债券收益率都有上行迹象,国内央行货币政策转为中性,公开市场操作期限拉长变相提高成本,而商品价格上涨让大家对通胀有所担心。做债的机构多少都有损失,前期过度乐观,现在持有头寸越多账面损失越大。”该交易员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