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0334.1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
相比于农副产品和纺织等行业,今年产品价格大幅增长的煤炭、钢铁行业,利润增幅惊人。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例,前11个月利润增幅达2.7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增幅也达到1.6倍。
“虽然各家煤企的矿权成本各不相同,但是仅从直接成本上看,主要包括人工、洗煤和设备折旧等几块,平均在400元至500元之间。”西南期货黑色系研究员夏学钊12月27日介绍称,11月煤价接近年内高点,也可以理解成企业盈利最好的阶段。
反映到企业层面,便是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今年暴增的业绩。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露天煤业(002128.SZ),今年连续5次上调公司业绩,预测利润总额也从2.9亿元增至9亿元。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12月中旬以来,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集体回落,煤焦钢产业链品种多已跌至11月低点附近,同时有色、化工板块亦展开回调。这意味着,12月工业企业利润或将有所收窄。
产业链众生相
如果将10月前钢价、煤价的上涨当作是预热阶段,那么10月至12月上旬便是商品行情的全面升级。
今年国庆期间,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随后部分资金开始涌入期货市场。于是,便出现了黑色、有色、化工全线拉涨的情况,并于当月将商品行情推至顶峰。
以橡胶为例,主力合约1705在12月13日突破20000元/吨,而在此之前的11月则处于冲关阶段,月涨幅也达到21.62%。
从产业链的角度上看,橡胶价格的上涨,无疑会对下游轮胎生产企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风神股份(600469.SH)、赛轮金宇(601058.SH)等主营业务为轮胎的上市公司,业绩相应会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位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则占据了主动位置。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已有1216家上市公司发布2016年业绩预告。其中,新光圆成(002147.SZ)、中泰化学(002092.SZ)和德展健康(000813.SZ)净利润增幅上限分别达到446倍、161倍、114倍。
“中泰化学业绩暴增,既与公司调整折旧年限有关,也与其产品聚氯乙烯和粘胶纤维价格上行,所形成的叠加效应有关。”四川一位化工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自今年初,聚氯乙烯价格从成本价5000元/吨附近,一路飙涨超过7500元/吨,其盈利空间提升幅度显而易见。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了煤炭、钢铁行业。
“今年11月,钢企吨钢生产利润在300元至400元之间,12月中旬达到顶点的500元左右。”夏学钊介绍称。
以宝钢股份(600019.SH)为例,公司便预计2016年度净利润将增长600%至800%。
值得关注的是,从绝对涨幅上看,煤炭要远高于钢铁,而焦炭又是钢材生产的主要原料,那么为何钢企利润率仍在抬升?
“虽然作为原料的焦炭和铁矿石涨幅比钢材更多,但是由于其所占钢材成本的比例不同,所以焦炭价格猛涨,而钢企仍可维持较高利润率。”夏学钊介绍称。
如每吨钢铁生产过程中,使用焦炭约为0.5吨,二者同时涨价100元/吨,那就意味着钢企的盈利空间扩大50元/吨。
“黑色牛”成色待考
商品牛市周期来临的背景下,无论是有期货对应的商品,还是原纸这类无期货标的的原材料价格均出现上涨。
面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下游制造业亦开始提高出厂价,如今年出现密集调价的家电和橡胶行业,于是便出现了PPI上升,企业利润规模上涨的局面。
只是上述模式明年能否延续,仍然存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12月中旬,黑色、有色金属创下了年内高点后,商品市场整体开始连续下跌。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创下了近14年新高。
“美元上涨的周期性特点十分明显,目前美联储亦处于加息周期,一旦其加息窗口开启,维持时间就会很长”,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近期介绍称,同时只要其经济处于复苏期,并维持增长趋势,加息便会始终存在。
而多数大宗商品的运行,恰恰与美元呈反向关系,这是否会对大宗商品市场的持续反弹带来压力?
景川预计,美元强势的背景下,商品市场相应承压。但是从资金面的情况来看,明年资金仍将向股市、债市和商品等金融市场流入。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商品市场的上涨,既有政策面因素的原因,也包括了外部资金推动所致,这也是为何今年商品频频出现连续的涨停的原因之一。
反观年内表现最出色的黑色系,从供求关系上看,明年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最核心的影响因素,还是下游需求,比如近期处于钢铁消费淡季,所以钢价的拉涨与基本面并不相符,所以12月中旬以来的下跌也就显得很正常。”夏学钊表示。
据其介绍,明年春节过后,会出现一个季节性的消费旺季,可能会对钢价带来一定支撑。但是,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需求,预计下半年难以出现大幅增长。除了房地产行业外,汽车消费税减半所带来的板材需求同样不容乐观。
此外,他还预计,煤炭的供应将保持相对稳定。
“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方向不会变,但是力度很难继续增大。今年下半年,部分煤企生产周期从276天被放宽至330天,本身就是对上半年政策的一次调整,目的就是将煤价保持相对稳定。”夏学钊介绍道。
(编辑: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