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斥资18亿英镑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后,港交所近年来在大宗商品领域动作不断。
在6月7日的记者会上,香港交易所(下称“港交所”)市场发展联席主管李刚透露港交所计划在深圳前海设立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目前正按计划积极推进有关工作,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完成系统建设,上半年开始会有产品交易,首先将推出基本金属相关产品。
“目前这个项目已进入启动阶段,最主要是建立交易系统,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未来我们需要在前海注册公司,并根据实际需求按部就班地配置相关人员。”他表示,并指出该交易平台将主要服务内地现货市场客户。
今年1月,港交所公布了新的三年战略规划,计划在未来三年推行LME的“金融化”以及内地市场“现货化”的战略。同时,4月底,由港交所董事会力荐的LME资深成员Metdist主席阿博巴格瑞(Apurv Bagri)顺利当选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此举被市场普遍解读为港交所在商品业务上大展身手的铺垫。
“由于目前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这种壁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消除,因此我们选择了国际和中国市场并行的战略。”李刚坦言。
关注实体需求复制LME生态圈
随着中国市场闲置资金的飙升,巨大的投资需求刺激下,商品期货市场已成为大量散户的“淘金地”。
李刚表示,由于中国商品市场起步较晚,选择直接发展期货市场,从而呈现“倒三角”的结构,以金融类参与者占大多数,主要以投机与投资为目的,生产商、消费者等实体客户参与度不高,造成现货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严重脱节。相反,LME的参与者多为生产商、消费者和贸易商,占全球有色金属交易量的75%。
“2013年中国期货交易的规模达到126万亿元,而去年中国的GDP仅为67万亿元,期货交易的规模远远超出实体经济,金融化程度非常高,流动性非常强。”他指出。
同时,他表示,目前内地期货市场的日均成交量是持仓量的5-10倍,相比之下,LME的持仓量则为交易量的5倍左右。以实物交割量而言,内地市场的交割量只占持仓量的个位数,占整体交易量近万分之五。
因此,李刚表示,筹建中的前海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主要服务内地实体交易者。“这类企业目前有两大需求,首先是以便利的方式、合适的价格、在指定时间内取得现货满足生产,其次他们需要资金,资金成本高。”
因此,前海的商品现货平台除了将发挥价格发现、交易撮合功能以外,还将建立仓储、物流设施,打造一个贯穿定价、配送、实体消费的链条。
“这个模式并非我们独创的,是LME在其100多年的市场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态圈,由最基础的现货市场做起,然后一步一步搭建扎实的上层结构,形成一个业内无人可以撼动的商业模式。”他表示。
错位竞争欲建立现货中央交易平台
近年来,港交所积极拓展商品业务,它与内地三大商品交易所的关系也越发微妙。
“目前内地三大商品交易所主要以期货市场为主,事实上,发展现货市场涉及的仓储、物流环节,在人员、资金上高投入、管理难度大、风险高,而且收入不高。相比之下,期货交易流动性充裕,佣金收入丰厚,因此现有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并无动力来发展现货市场。”李刚直言,并指出港交所凭借LME现货商品交易的经验,希望在内地能建立现货中央交易平台。
事实上,内地目前约有1021家现货商品交易平台,他指出,这类平台主要由地方或行业自行建立,规模较小以及分散,主要服务一些上下游企业,但由于现货市场的利润空间狭窄,容易出现经营压力。
此外,据媒体报道,由于港交所提高LME的收费水平引发经纪商不满,伦敦金属交易所前任行政总裁Martin Abbott正计划在伦敦另设交易平台,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成本测算。
港交所集团营运总裁冼博能回应表示,LME作为“龙头”的商品交易所,面对竞争十分平常,“要建立交易平台需要大量的资本、时间及人才,相信并不容易。如果容易的话,每个人都会做。”
为了将LME的产品拓展至亚洲市场,2014年12月,港交所已经推出了首批在香港交易和结算的金属期货合约——伦敦铝期货小型合约、伦敦铜期货小型合约、伦敦锌期货小型合约。同时,港交所于去年10月12日推出第二批伦敦金属期货小型合约,包括伦敦镍期货小型合约、伦敦锡期货小型合约及伦敦铅期货小型合约,并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推出以人民币或美元计价的实物交割黄金期货。
港交所主席周松岗此前曾透露:“自从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以来,商品业务持续增长,去年贡献了集团20%的收入,重要性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