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金属期货 - 正文

“后美元”时代来临之前 中国买入黄金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来源:金融界 作者:流年 2016-04-18 19:10: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BullionStar.com专门研究中国黄金市场的分析师分析师库斯·詹森(KOos Jansen)撰文称,全球经济目前似乎仍为从08年金融危机中走出,全球经济增长目前仍较为乏力,而全球对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国黄金储备快速增加,中国政府在强力购入黄金的情况下也在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这背景下,关于人民币将挑战美元霸权和“后美元”时代即将来临的言论甚嚣尘上。

中国政府目前正快速拓展国内黄金市场,刺激私人购金和屯金,同时,也增加政府黄金储备,中国政府此举旨在确保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支撑人民币国家化。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就对国际货币体系有过评论,其认为,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和整个全球市场的溢出效应反映出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和固有的弱点。国际货币体系最理想的改革就是建立一种不和某一个国家挂钩的国际性储备货币以及稳定金融市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货币体系已经处于转型的边缘,即将迎来其转折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证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而这导致中国成为“去美元化”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但其最终目标仍不明确。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实物黄金储备量相对有些滞后,因此,中国对增加黄金储备量有着强烈的动机,然而,一旦中国大量囤积黄金势必会导致金价飙升,这不仅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也将会导致全球黄金购买窗口减少,因此,中国政府购入黄金必须要低调。

中国政府正着力推动国内黄金市场快速发展 鼓励私人囤积黄金

中国人对黄金的热爱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对黄金的开采和使用最少可以追溯到至少4000年前,而且,黄金在中国是经济实力和皇权的象征。然而,中国1949年建国之后,由于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在几乎没有黄金外汇储备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就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因此,中国政府一直对黄金买卖执行严格的管制政策。

从1979年开始,中国掀开历史新篇章,中国政府成立武警黄金部队进行大规模黄金勘探和开采,此后,中国黄金产出也由当时的年均不到20吨,大涨2137%,中国去年黄金预估产量为467吨,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开始拓展国内黄金市场。

1982年,中国首次开始采取措施发展黄金零售市场,当年9月,中国国内恢复黄金饰品出售,迈出中国开放金银市场的第一步。不过当时中国的黄金定价和供应主要来自中国央行。

2001年4月17日,中国央行宣布取消黄金的计划管理体制。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标志着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定价也由中国央行设定改为市场定价。

2004年,中国政府批准个人黄金买卖业务,同时,中国央行也逐步放开对黄金供应的控制,随后,中国黄金市场迅猛发展。

2007年,中国黄金市场完全按计划运行,所有的供需都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匹配。

上海期货交易所在一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推出黄金期货交易。

上海黄金交易所是中国央行的下属机构,同时,其也是中国实物黄金市场的核心,其为市场提供一个单一的由国家监管的可信交易中心,中国国内黄金交易的供需情况上海黄金交易所都能监管,因此,从上海黄金交易所实物黄金交割量就能够判断出中国黄金需求。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明确的意识到,为减少甚至避免中国经济在下一场经济危机遭受的影响,中国国内黄金市场和个人持有黄金数量需加速发展。中国国有银行和市民都开始通过大量囤积黄金的方式来实现投资多样化。目前,中国许多银行相继推出黄金储备计划,个人也可以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开设一个私人账户,在批发市场直接买入黄金。

中国黄金协会的会长2012年称,中国黄金市场的个人投资是中国黄金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民众大量购入黄金是中国政府黄金储备体系的一个有效补充,同时,这也是维持中国金融市场稳定的必要组成部分。

金价2013年4月大幅下跌时,中国黄金需求却疯狂上涨,4月22-26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实物黄金交割量高达117吨。在那之后,中国黄金购买量继续飙升,中国也一跃成为全球黄金进口和需求大国,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黄金消费量首次突破1000吨,达到1176.40吨,同比激增41.36%。中国超越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同时,2013年中国黄金产量达到428.163吨,同比增长6.23%,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3年起,上海黄金交易所实物黄金交割量就超过2100吨,2015年达到2596吨。

中国十大重点产金省(区):山东、河南、江西、内蒙古、云南、湖南、甘肃、福建、湖北、新疆,这十个省(区)黄金产量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82.94%。

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累计生产黄金450.053吨,与2014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减少1.746吨,同比下降0.39%。2015年,全国黄金消费量985.90吨,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34.81吨,增长3.66%。其中:黄金首饰用金721.58吨,同比增长2.05%,金条用金173.08吨,同比增长4.81%,金币用金22.80吨,同比增长78.13%,工业及其他用金68.44吨,同比增长3.54%。

2015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全部黄金品种累计成交量共3.41万吨,同比增长84.28%,是全球最大的场内实金交易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共5.06万吨,同比增长6.08%,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2015年7月,“黄金沪港通”正式开通;6月、10月,中国银行(601988,买入)、中国建设银行(601939,买入)先后获准参与“伦敦金”基准定价。我国黄金市场对全球黄金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央行囤积黄金 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为摆脱美元霸权地位的牵制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一些列的改革,中国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开始大量储备黄金,且这也是目标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黄金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绝对货币资产,是美元的阿喀琉斯之踵,也是货币承压时的对冲工具。

在中国个人黄金市场快速启动之后,中国央行也在悄悄买入黄金,并推出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这些都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准备。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黄金协会会长宋鑫2014年曾表示,对中国而言,黄金的战略使命就在于支撑人民币走向国际,进而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同时,他还表示,黄金作为唯一兼具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的特殊产品,是最忠实的资产和现代信用货币的物质基础。且黄金是世界上唯一的非负债货币资产,是唯一能够跨越国家、语言、种族、宗教、文化的全球公认货币资产。

因此,我国要想使黄金真正承担起其战略使命,必须在国家储备资产中大幅增加黄金的比重,有计划地增储黄金。第一步增加到4000吨,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二;第二步增加到8500吨,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水平。

当然,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也不是单一的。中国政府也希望通过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作为接受人民币加入SDR的条件,IMF在2015年要求中国公开国际储备状况,中国央行自2009年来就没再更新过黄金储备量。因此,中国央行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希望低调囤积黄金,避免扰乱金融市场,而另一方又面临公开数据的压力。最终,中国政府于2015年7月公开中国黄金储备量,即1658吨,市场一度对这一数字表示质疑,但中国央行此举也的确化解了尴尬境地。

具体数据为,2015年7月,中国央行公布,截至当年6月末,中国黄金储备增至5331万盎司(折合1658吨),较2009年4月底的3389万盎司(折合1054.6吨)大幅增加57%,成为全球第五大黄金储备持有国。

中国央行公布的这一数据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公布之后既没有引发市场动荡,也满足IMF要求。2015年年底,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那么中国央行的黄金储备量到底是多少呢?在预测之前必须弄清楚中国央行如何以及有哪些购金渠道?

中国央行的黄金从何而来?

一些分析师认为,中国央行在国内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购买黄金。但詹森称,他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詹森在黄金行业的消息人士告诉他,中国央行通过中国的银行在国际OTC市场购买黄金。这种说法也与很多其他分析吻合,有很多因素都可以说明中国央行不会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购买黄金。

他还表示,粗略估计中国央行持有大约4000吨黄金储备,是公开披露数据的两倍。他称,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数据显示,2011至2015年间,伦敦输出约1700吨黄金,从胃口和动机来看,中国央行可能是这背后最大的买家。这也与分析人士估计的中国央行自2009年来每年买入500吨黄金的数据吻合。

而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的推出,让全球客户可以通过人民币进行黄金交易,则进一步表明中国将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

詹森补充道,在信用货币体系明显在走向崩溃的今天,中国正极为重视其黄金,同时,也将黄金看做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一部分。在看来,目前货币系统效能已经不复往昔,中国政府大量增持黄金也是必然之举,如果中国央行持有近4000吨黄金的估计是准确的话,那么中国显然已经走在新阶段的路上。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