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黄金的持有更多应作为长期资产配置组合的一个品种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在,但避险的黄金“光芒”已然失色。统计显示,如果投资者在年初买入金条,到目前的浮亏已超过10%。那么,作为“压箱底”的黄金投资还能保值增值吗?
黄金“跌等”加息靴子落地
2015年1月,黄金大幅上涨,尤其是在欧央行继续宽松政策以及瑞士央行宣布放弃执行瑞郎上限政策“黑天鹅”事件后,国际金价大幅走高,纽约市场金价一度冲上每盎司1300美元大关。
然而随着市场焦点回归基本面,美联储忽强忽弱的加息预期就一直主导金市涨跌。国际金价在6月、7月接连跌破1200美元、1100美元关口。12月17日,纽约市场金价收于每盎司1049.6美元,再破关口,为6年来的新低。
到12月中旬,纽约市场金价回到每盎司1065美元左右,年内累计跌幅超10%。“如果考虑通胀等因素,黄金投资者一年的实际收益缩水将更高。”混沌天成期货分析师孙永刚表示。
其实,从金融危机以来,黄金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是大幅下降的。有机构统计显示,在过去7年,国际金价累计上涨约25%,而如果投资者在过去7年中按照每年定期存款滚动投资,累计收益也将达22%左右。
“目前价格的下行趋势还没有结束。”国泰君安(601211,买入)期货分析师王蓉表示,美联储启动首次加息后,黄金价格的核心驱动因素将从预期的何时加息转为对加息路径的预期,但短期市场还需要新的利空因素提供进一步下跌的契机。
实物投资“东方不亮西方亮”
面对接连创新低的市场环境,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的低价却并未换来更高的销量,国内市场实物消费始终未出现明显升温。“消费者已越来越理性。”山东黄金(600547,买入)首席分析师蒋舒表示,虽然外界不断热炒中国消费旺季对实物黄金的消费拉动,但国内市场正在经受消费升级以及主流消费者换代的影响。
蒋舒说,正在成为主流的年青一代消费群体与前一代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存在明显不同。比如在饰品上,年青一代消费者更注重设计、款式、色彩等因素,使市场对包括玫瑰金、铂金等饰品的整体接受度更高。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新一代消费者对金条的接受度更低,也使得2013年的“抢金潮”很可能成为历史。“同龄的身边人几乎没有买金条‘压箱底’的投资。”在上海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相比父母辈对黄金实物的追捧,年青一代的投资者明显倾向于股票、房产等有价证券及不动产投资。
然而,2015年黄金实物消费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一直是传统实物消费大国的中国、印度却表现疲弱,而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对金币金条的消费需求却呈现暴涨,英国同比一度大增近70%。
黄金投资还有“春天”吗?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持有黄金储备已达1743吨,连续5个月宣布增持,累计增持689吨。“央行增持黄金储备主要是外汇储备多元化的需要,在目前黄金储备前20名国家中,中国在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不到2%,而欧美经济体大多在60%至70%。”
上海中期研究员李宁认为,新兴经济体目前都表现出增持黄金储备的倾向,虽然中国黄金储备占比不太可能达到欧美的水平,但黄金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增持趋势很可能仍会持续。
随着美联储的加息,黄金市场的分歧也再度加大,黄金是否还值得投资?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从全球范围看,黄金脱离金本位已有5个十年,而每个十年的收益变动都较大,比如1971年美国宣布结束金本位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黄金投资回报率超过2000%,表现也远超股市和债市,但之后20年一直低迷。
不过从更长时间看,黄金投资收益并不低,比如1971年到1999年,黄金的年化投资收益仍接近6%。“投资者必须要明确投资或者消费的目的。”孙永刚认为,如果购买黄金的用途是短期投资,实物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投资者可更多考虑实物外的ETF、期货以及延期交易等交易性工具。
在黄金专家看来,实物的持有更多地应作为投资者长期资产配置组合的一个品种,由于黄金与其他流动性资产价格同向变化的可能性较低,黄金在组合中将起到在极端情况下避免资产组合大幅波动的作用。
“国外一些家族的投资,常常是每年将一定比例的资产投资于黄金。”蒋舒建议,区别于短期投资者逢低买入的策略,投资者持有的黄金量并不在多,重在利用黄金稳定整个资产组合收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