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产品新闻 - 正文

中银国际商品业务坚守“代客模式” 五年后或进入收成期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打造商品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现在中银国际已获得多家国际商品交易所的清算会员资格。目前,该行已分别在伦敦、新加坡、纽约、香港和上海设立分支,在短短六年内搭建起全球商品业务网络。中银国际认为目前是增长期,五年之后或能够进入收成期。

特约记者 朱丽娜 香港报道

虽然大宗商品步入“冰河期”,一些中资金融机构却逆势而动。

“有危就有机,这对中资金融机构是一个机遇。即使这个(下行)周期长一些,但还会有下一个升浪。大宗商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出现短期调整,长远的需求依然存在。”中银国际环球商品部主管范兆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感叹。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打造商品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现在中银国际已获得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欧洲洲际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及纽约金属交易所等多家国际商品交易所的清算会员资格。目前,该行已分别在伦敦、新加坡、纽约、香港和上海设立分支,在短短六年内搭建起全球商品业务网络。

“过去5-6年是一个组建期,未来5年是增长期,我们有信心五年之后能够进入收成期”, 范兆康表示。他透露,目前旗下LME相关业务仍保持50%左右高速增长,相关平台的客户大多数来自中国,此外也有韩国、新加坡、欧洲的客户。

中银国际致力于打造一体化金融平台,提供全方位资本运作支持。该行作为融资顾问协助五矿牵头的中方财团收购秘鲁 Las Bambas 铜矿项目,并且作为安排行协助金川集团收购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及金川国际重组Metorex,成功完成了多个矿业资本市场里程碑项目。

坚持“代客交易”模式

《21世纪》:目前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大宗商品市场已进入“冰河期”,这主要由哪些因素造成?

范兆康:自2000年起,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长时期的繁荣,但从2011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甚至有人称为“冰河期”。从需求来看,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增长放缓,新兴市场需求减少,欧洲市场的需求复苏低于预期,因此整个市场需求有所减少。供应方面,由于一些大型项目很难在短期内叫停,因此供应仍维持稳定,从而造成一定的供应过剩。此外,由于强美元、技术提升导致成本通缩,在上述这些因素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自去年下半年起大幅跳水。大宗商品市场周期起起落落,我们维持审慎乐观。

《21世纪》:近年来外资银行以及一些大型大宗商品贸易商纷纷收缩相关业务,你对此如何理解?

范兆康:外资银行退出或收缩大宗商品业务,主要是法规监管的压力。比如,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以及欧洲的相关监管,不允许这些金融机构持有大宗商品相关的实物资产,比如仓库、油库等,法规要求下他们必须出售相关资产。同时从交易业务来看,法规要求增加了这些机构的经纪业务以及衍生品交易的成本,由于他们本身面对资本金紧张的问题,因此被迫退出或减少相关交易业务。这是大宗商品领域的一个洗牌阶段,给中资金融机构进入这个市场提供了一个机遇,打破外资机构长期的垄断。

《21世纪》: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中资机构进入大宗商品领域主要有哪些优势?

范兆康:我们的业务模式有所不同,外资机构的自营盘通常规模较大,相关的收入也十分可观。但我们主要是以代客交易的业务模式,相关的法规要求对我们的影响有限。

选择代客的业务模式,是因为我们对中资企业客户更了解,也愿意承担一些信用风险,而并非希望通过与市场对赌的交易赚取利润。

《21世纪》:很多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抛售一些商品资产,中银国际是否考虑通过收购来扩大规模?

范兆康:我们采取了内部增长的模式,六年前作为第一家中资金融机构进入商品业务,一直以自建平台的模式发展而非通过兼并收购。其中主要的考量是内部增长模式能够建立一个最配合中银国际背景以及竞争优势的业务模型。收购兼并就好比买东西,很多时候你想要的它未必有,反而一些东西是你不想要的。亚洲投行收购相关业务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数,这也证明收购之后的整合非常困难。

现在我们仍处于起步期的高增长阶段,如果市场上有一些非常合适的资产或机会,尤其是一些业务条线或者产品、服务领域的专业团队,我们仍然有一定兴趣,但暂时不会考虑收购实物资产,毕竟运营油库、仓库这些物流资产并非我们的专长所在。

仍处于投入期

《21世纪》:目前中银国际商品业务全球布局情况及相关业务定位?

范兆康:中银国际商品业务目前在全球共有5个办公室,总部在香港,其他办公室分别在伦敦、纽约、新加坡、上海。其中,伦敦公司已经获得LME以及ICE Europe清算会员资格,负责相关业务。纽约主要负责CME相关的清算业务,为客户提供套期保值的服务。新加坡则定位为金属、能源产品(成品油)的交易平台。上海的公司位于自贸区内,主要希望通过自贸区平台,为国内客户提供商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将来计划提供一些创新的跨境产品和服务。

《21世纪》:经过6年多的发展,目前大宗商品板块对中银集团整体收入和盈利贡献如何?

范兆康:这毕竟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战略业务,其中的战略意义要大于损益表(P&L)的数字。目前商品业务仍处于初步高增长的投入阶段,未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团队规模以及系统平台等。以LME为例,今年的交易量大约同比增长50%。

《21世纪》:未来中银国际在商品业务的拓展方向和规划?

范兆康: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现有平台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开拓更多多元化的产品,比如今年年初我们推出了大宗商品指数,这也是未来产品拓展的方向。客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希望在一家机构能够获得“一条龙”的服务,比如套期保值、融资以及其他结构性产品,因此我们的产品组合需要更加多元化。(编辑 李艳霞)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