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能源期货 - 正文

美国原油出口创四年新低,亚洲市场或有望在第四季迎来反弹

来源:汇通网 2025-08-08 15:25: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汇通财经讯——2025年7月,美国原油出口量意外跌至近四年来的最低点,引发了市场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讨论。尽管如此,随着中东油价上涨和市场经济性的变化,第四季度美国对亚洲的原油出口有望迎来显著增长。

(原标题:美国原油出口创四年新低,亚洲市场或有望在第四季迎来反弹)

汇通财经APP讯——近年来,美国作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其原油出口动态一直备受关注。然而,2025年7月,美国原油出口量意外跌至近四年来的最低点,引发了市场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讨论。尽管如此,随着中东油价上涨和市场经济性的变化,第四季度美国对亚洲的原油出口有望迎来显著增长。



一、美国原油出口为何创四年新低?


国内供应趋紧,出口量骤降

根据船舶追踪公司Kpler的数据,2025年7月,美国原油出口量降至每日约310万桶,创下自2021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时,全球正处于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能源需求大幅萎缩。而如今,出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原油供应偏紧,导致可供出口的资源减少。与此同时,亚洲和欧洲的买家转向价格更低的替代品,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原油的出口竞争力。

价格与运输成本的双重压力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周美国原油平均出口量为每日320万桶,较6月的每日360万桶明显下降。这一变化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特别是美国和欧洲指标原油期货的价差缩小,使得跨大西洋运输的经济吸引力显著降低。市场由经济规律驱动,买家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或品质更优的原油,这对美国原油出口形成了直接冲击。

特朗普能源政策的挑战

在特朗普政府大力推动各国通过贸易谈判承诺购买更多美国能源的背景下,7月出口量的下滑无疑是一大挫折。特朗普希望通过外交努力扩大美国能源的全球市场份额,但市场现实表明,价格和运输成本的竞争力远比贸易协议的影响更为关键。Kpler的石油分析师Matt Smith直言:“市场由经济驱动,企业以利润为导向,贸易协定的影响微乎其微,难以改变市场格局。”

二、亚洲与欧洲市场为何减少进口?


亚洲市场:中国“零采购”,韩国印度大幅减购
亚洲作为美国原油的重要出口市场,在7月表现尤为低迷。Kpler数据显示,7月美国对亚洲的原油出口量降至每日86.2万桶,创下2019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远低于近三个月每日110万桶的平均值。其中,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连续第五个月未从美国进口原油,这与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的持续升温不无关系。此外,2024年美国原油的第二大买家韩国在7月的进口量几乎腰斩,印度进口量也下降了46%,显示出亚洲市场对美国原油需求的显著萎缩。

欧洲市场:需求同步下滑
与亚洲市场类似,欧洲对美国原油的需求也在7月出现明显回落。数据显示,7月美国对欧洲的原油出口量较6月下降了14%,降至每日160万桶。欧洲炼油商在全球市场中拥有更多选择,尤其是随着OPEC+供应的逐渐增加,美国轻质低硫原油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弱。

三、第四季度出口反弹的希望


中东油价上涨带来新机遇
尽管7月出口数据令人担忧,但市场动态的变化为美国原油出口带来了新的希望。贸易消息人士指出,随着中东原油价格的上涨,从美国向亚洲出口原油的经济性正在提升。这意味着,亚洲买家可能重新将目光转向美国原油,预计第四季度美国对亚洲的出口量将显著增加。Energy Aspects预测,8月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出口量将比7月增加约每日40万桶,为市场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贸易协议的短期推动作用
华盛顿通过贸易协议推动各国购买美国能源的努力,可能在短期内为出口增长提供助力。Energy Aspects的全球原油主管Jeremy Irwin表示,贸易协议带来的购买需求可能会在未来两三个月内推动美国原油出口的增长。然而,长期来看,交易员和分析师对这一策略的持续效果持谨慎态度,因为市场最终还是由供需关系和价格驱动。

四、未来展望与挑战


OPEC+供应增加的潜在影响
随着OPEC+计划在2025年底前增加原油供应,全球市场将迎来更多选择。欧洲和亚洲的炼油商可能因此获得更具竞争力的替代品,这对美国轻质低硫原油的出口需求构成潜在压力。美国需要在品质、价格和运输成本上保持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维持其份额。

长期增长的隐忧
尽管第四季度出口有望反弹,但长期增长的前景仍不明朗。市场分析师认为,短期政策推动可能带来出口量的暂时提升,但全球能源市场的复杂性和竞争性意味着,美国必须持续优化其供应链和定价策略,以应对来自中东、俄罗斯等产油国的挑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