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财富的增长与积累,催生了对国内理财产品的庞大需求,也带动了资产管理行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作为资产管理领域的后来居上者,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如何发展值得深思。在中国期货业协会上周主办的“2016第10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上,相关业内人士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期货资管扩容来势凶猛
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长,使得“理财”和“资产管理”成为居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早在2013年,包括海通期货在内的多家期货公司就取得了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而在去年年初,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净资本要求放宽,业务资格由证监会行政许可改为中期协登记备案,业务范围由一对一拓展至一对多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
中国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副主任吴孝勇在会上表示,目前期货资本实力正不断壮大,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有2家期货公司在中国香港发行上市,2家公司正在履行A股发行上市程序,5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14家公司已累计借入或发行了34亿元次级债。截至2016年2月底,期货行业净资本已达到588亿元,同比增长24%。
其中,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速。吴孝勇指出,截至2016年2月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达1142亿元,与2015年初相比,增长了7倍,2015年,全行业资管业务收入5.45亿元,净利润1.31亿元,资管业务已经成为部分期货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机构混业合作共话资管蓝图
期货公司近年来在资产管理业务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作为后来居上者,如何继续保持这样发展节奏值得思考。
“期货公司在资产管理领域应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才能够慢慢做大。”在期货资管合作分论坛上,广发期货常务副总经理邹功达如是说。
邹功达表示,除了诸如通过证券公司销售产品和通过银行进行产品托管等业务领域的合作外,期货公司还应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上展开交流。据他介绍,广发期货近年来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设计的对冲策略基金和CTA策略基金,都取得了良好业绩。
期货资管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期货公司自身业务的拓展,对防范我国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指出,金融衍生品的加入,使得金融市场体系更趋健康,拓展了风险与收益的组合模式,这也给期货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施建军举例阐述,银行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人群设计资管产品时,如何灵活调控风险与收益的比重是一重要问题。就目前来看,仅有在资管产品中配以相应比例的期货衍生品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一举措同样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对于期货公司主动伸出的“橄榄枝”,招商银行总行同业客户部总经理助理魏峻表示欢迎。“从整个银行业发展来看,资管业务是重要的发展方向。”魏峻坦言,银行的资管产品规模无疑十分巨大,迫切需要引入能够对冲风险的有效方案。而期货公司在资管业务领域得天独厚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两者合作空间巨大。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量化投资处处长范楷也表示认同。他指出,目前银行理财仍以预期收益产品为主,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引入期货公司已是势在必行。
对于未来的具体合作模式,范楷提出应依靠现有的结构化产品设立经验,与期货公司在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合作。通过此类合作,在帮助期货公司扩大交易规模和客户群体的同时,银行也能够获取更加稳定的交易对手。“目前这一模式正在探索当中。”范楷表示。
监管推进亦步亦趋
会上,吴孝勇对期货公司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他指出,去年股市异常波动暴露了监管有漏洞、监管不适应、监管不得力等问题,下一步,证监会将在深刻反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原则,着力做好对期货经营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吴孝勇表示,围绕加强制度供给,完善监管规则,建立与期货行业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改变过去监管依赖公司资质和行业自律的局面,加快补齐行政监管规则。近期的重点工作包括,研究修订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指标,杜绝监管套利,提高期货行业抗风险能力。另外,还将着力研究建立期货公司子公司的行政监管框架,督促行业协会加强对子公司的自律管理,加强行政监管与自律管理的协作配合等。
最后,吴孝勇还提出,未来要发挥期货经营机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作用,提升行业风险监控监测能力。同时,强化监管制度和规则的执行能力,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