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货 - 中汉指数 - 主力研究 - 正文

盘旋在国际铜市场的两大谜题

来源:中汉指数 2016-01-20 22:49:5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国际铜价周三持续下跌,令投资者对价格前景的忧虑加重,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两大谜题迄今也没有清晰的答案。

最显著的困惑来自于铜价。在中国需求并未大幅恶化、全球产量可能减少之际,铜价近期依然呈现总体下跌态势令人费解。铜价跌幅之深、持续时间如此之久也出乎分析师的预料。与其他基本金属相比,分析师对铜价的预期和实际价格明显脱钩。

  铜价上周刷新六年半新低,几乎较2011年高点“腰斩”,期间的任何反弹后来都被证明是短命的。截至目前,铜价尚未出现企稳迹象。芝商所(CME)数据显示,COMEX 3月期铜周三(20日)盘中跌0.3%,报1.977美元/磅。今年以来,期铜价格下跌了6%左右。与此同时,铜市的对冲交易量则不断攀升。芝商所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COMEX期铜持仓量超过20万手,接近历史最高位。

接受《华尔街日报》观点调查的分析师当中,有80%的人表示,考虑到铜市场供需前景,当前铜价远低于其基于基本面测算的合理价格预估区间。

“这太荒谬了,”德意志银行大宗商品分析师Daniel Briesemann称,“我们已经看到了减产声明,铜价却仍在大幅下跌。它彻底疯了。”

铜供应正在减少。摩根士丹利预计,过去12个月,超过60万吨铜供应被出清了,这相当于3%的产量。全球最大铜生产商、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总裁Oscar Landerretche近期表示,旗下矿场可能很快减产。路透社上个月底报道称,中国主要铜生产商同意,可能将2016年减产规模扩大至35万吨以上。

需求端并未显著恶化。长期看空大宗商品前景的高盛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大宗商品价格近期的下跌并不是“周期性需求疲弱”的结果。“现货商品需求显示,需求端并未从近期水平上出现实质性恶化,即使在中国也是如此。”

高盛也许没说错。这也涉及到铜市场的另一个谜题——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铜进口却非常强劲。

在铜价走低之际,中国去年的铜进口量却接近2014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海关总署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阳极铜、精炼铜、铜合金以及半成品铜制品的进口量为481万吨,较2014年的创纪录的482万吨减少0.2%。

2015年12月,中国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环比增加15.2%,同比增长26%,至53万吨,为继2014年1月触及53.6万吨之后的单月次高水平。

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市场众说纷纭。路透社援引混沌天成期货分析师观点称,“一些进口商此前延迟了2015年合约铜船货的到货时间,这可能会提振12月,也可能是2016年1月的到货量。”其表示,11月期铜价格下跌亦提振对现货铜的采购,而这大多是在12月到货。

有分析认为,中国货币贬值在施压铜价。人民币对美元过去6个月下跌了5.7%左右,进口铜变得更加昂贵了。但这个说法显然存在缺陷,因为事实证明,它无法解释为何中国铜进口反而在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增加了。

分析师对中国货币贬值和铜价进口增长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猜测。《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经纪商LaSalle Futures Group高级市场策略师Charles Nedoss的观点称,中国铜进口增长可能不是源于工业生产需求端的增长。“那可能只是为了将资金转移出境。这有点儿说不准。”

一些研究员和分析师们认为,中国铜进口增长可能只是投机性购买,是为了低价囤货。

从铜的内外比值来看,由于人民币持续贬值推动现货铜沪伦比值走高,令进口盈利空间扩大,可能刺激中国铜进口攀升。沪伦比值本周一度升至8上方。

无论怎样,铜价及供应前景依然难以预测。有证据表明,市场供应今年可能收紧,这与一些预计2016年铜市将出现供应过剩的观点截然相反。

相关证据来自于中国江西铜业和智利安托法加斯塔矿业去年底达成的2016年首个主要铜精矿供应协议。两家公司确定,2016年铜加工精炼费用(TC/RC)分别为97.35美元/吨和9.735美分/磅,低于市场分别为107美元/吨和10.7美分/磅的预期。这意味着,这两家企业认为,2016年的铜精矿供应将比市场普遍预期的要少。

无法否认的是,价格仍将以不断变化牵动投资者的心。“将有更多数据发布,其他一些基本面消息也会传开,比如矿场关闭和库存变动,”花旗大宗商品分析师David Wilson称,“我们将看到价格涨涨跌跌,波动性很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江西铜业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