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以来,股指从6000点的高位跌至3000点以下,在市场狂热之际,仿佛再一次提醒人们"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目前的市场点位无疑是让人担心的,投资者对后市普遍缺乏信心,外有意犹未尽的次债危机、高油价的能源之忧,内有大小非解禁、加息紧缩流动性之困, 国内股市似乎危机四伏,而准备了两年之久的股指期货却似"梦中佳人",只残存一个背影让人们去想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股指期货迟迟未出固然有诸多原因,但是个人认为基于以下几点对股指期货的误解不应该成为期指不得降生的理由。
首先,有市场人士把拯救股市、拉升股指的"历史使命"压在股指期货这个还没出生的婴儿身上,认为推股指期货就应该让股市重振雄风,给广大股民重新赚钱的机会,而经过论证发现期指不可能带来这样的机会,便认为推期指意义不大,这种观点在当前的股市之下恐怕不在少数。在笔者看来,把股指期货看成是一剂救市良药、将各种希望寄托于期指之上实在不是一种明智的想法。股指期货同其它任何商品期货品种一样,其所具备的功能也只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期货价格在短期内可能对现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现货的价格依然决定于其衍生品行情走势之外的其它一些因素,并且通常情况下都是现货在引导期货的走向。股指期货作为一种股票市场的衍生品,当然不可能影响甚至决定股指的长期走势,而更多的是处于从属地位。推股指期货的意义在于完善资本市场的结构,给投资者一条规避风险的渠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行情走熊时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缩水。诚然,目前的国内股市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至于如何改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但可以肯定的是,期指不是股市的救命稻草,但没有期指,资本市场则难言完善。
其次,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风险,在这里,我们需要清楚的重要一点是,哪些资金可能会在股指期货市场中规避风险,哪些资金会去承担风险。在之前一篇文章中,笔者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即在股指期货的套保客户中,机构势必是主力军,而这些机构应当主要包括公募基金以及追求稳健的社保基金等,他们会利用股指期货的套保功能去规避风险。假如有公募基金将资金在股指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从而放大股市的风险,个人认为这种行为无异于刀口舔血,与公募基金一贯的稳健形象背道而驰,有可能这样做的只能是一些私募以及比较有实力的散户,而这两者占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比例显然不高,即使他们承担了一些风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毕竟有限。
另外还有一种担心,即在有境外资金参与的情况下,我们的期指会不会成为老外的提款机,这种担心当然也不无道理。国外的衍生品市场起步比我们早,经历的风浪也比我们多,经验自然比我们丰富,再加上资金实力不容小觑,"我们"的沪深300恐怕会变成"他们"的沪深300?但是想想在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相比,国外的股票市场起步更早,境外投资者的经验也更加丰富,即便如此,我们的资本市场还是引进了QFII,并且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迹象表明这些资金在我们的证券市场"胡作非为",更没有人将股市走熊的原罪归于QFII。境外资金的进入有利有弊,我们无需去过多揣摩其来意,而只要相信在国内目前对境外资金的监管体系下,风险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基于此,尽管衍生品市场显得更为复杂,我们依然应该有信心,在付出最少的学费情况下,促进资本市场结构的完善,让金融衍生品从稚嫩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