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调查:夏收 麦区“一镰难求”

来源:新华社 2017-06-12 12:03: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新华社调查:夏收 麦区“一镰难求”)

来源:新华社

作者:叶婧、潘林青、王子辰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初夏温热的风吹起来的时候,“老把式”们就知道,农忙的时节到了。

像山东济宁农民唐根起这样在地里忙活了半辈子的“老把式”,最知道什么时候该下麦种、什么时候该浇水追肥。每年这个时候,唐根起就会把合作社里的农机检查好几遍,为的是在小麦开镰收割的时候,能争分夺秒、抢收抢种。

说是开镰,如今唐根起更愿意称之为“开机”。因为在这个年近半百的庄稼汉家里,早已找不到镰刀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小麦收割机、中型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百余台农业机械。

“现在谁还用镰刀收麦子啊,只要找台机器上地里跑一圈,全都齐刷刷剃个‘板寸’,收得又快又好。”唐根起说。

镰刀,这个与沃土相依为命的传统农业工具,在这个火热的麦收季节,变得越来越稀罕,甚至“一镰难求”。

“本想趁周末回农村老家把种在零散地块的小麦收割了。结果转悠了大半个县城,别说买镰刀了,连铁匠铺都没找着。没想到买一把普普通通的镰刀,现在都这么难。”菏泽曹县一名企业的职工老范说。

在“粮王”魏德东看来,镰刀不仅在城里不好买,就是在农村想买把镰刀现在也不容易,只有农村大集等少数地方才有的卖。

在齐鲁大地,端午前后,一片片麦田渐渐由碧绿变成金黄,麦香便开始随风在村落间飘荡。这时候,田边地头的人影开始多起来,有经验的“老把式”掐下一粒麦子放到嘴里,用牙齿试着软硬、估着产量,“咯嘣咯嘣”几下就知道,“今年收成行了”。

曾因玉米单产全省最高而被评为“山东省玉米粮王”的德州临邑富民家庭农场负责人魏德东,家里还备着一把镰刀。虽然已经使用了多年,但刀刃依然锋利。

“不是因为我爱惜东西,把它保养得这么好,实在用得太少了。农场里3000亩地,只有边边角角的地方会用镰刀,一年割不了1亩地,当然还像新的一样了。”魏德东说。

十几年前,镰刀还是“消耗品”,不光收麦子,割草等农活也少不了它,通常一年就得换一把新的。小麦还没有熟透的时候,“老把式”们就会赶着到大集上去买镰刀、买扫把、买扬锨、买簸箕……买麦收需要的所有农具。大集上,卖镰刀的摊位最多,“老把式”们在摊前站定、蹲下、看看,然后走开,并不急着买,讲究的是“货比三家”。

在唐根起的记忆里,备齐了镰刀等农具的“老把式”们还要拿出家里已经磨得锃亮的磨刀石,把镰刀再细细磨上几遍。一时间,似乎家家院子里都传来“嚯嚯嚯”的声音,伴着四溢的麦香,像是丰收的号角。

眼下,收割机的隆隆声早已成为麦收季节的“主旋律”,买镰、磨刀的麦收准备也变成了加油换油、检修农机。“一镰难求”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山东,5700多万亩小麦在收割机的帮助下,收获过七成;曾经要前前后后忙活一个多月的麦收,如今也缩短至10天左右。

唐根起已经来不及细想自家那把锈迹斑斑、结满蜘蛛网的镰刀落在了哪个角落里。在这个金黄的麦收季节,他要和驾驶着收割机的“新麦客”们一起,追逐着麦浪,一路向北。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